Amarilli是巴洛克早期作曲家卡契尼筆下的一名姑娘,是主角追求的佳人。而我結識的Amarilli,是一名歌聲如天使般的Vsinger(Virtual Singer,以虛擬形象活動的歌手)。她是日本音大畢業的女高音,特別擅長艱澀的巴洛克音樂,這種許多現代音樂家很難掌握的古曲,她能唱出那時代的委婉抑鬱;而唱起聖歌來,更是珠圓玉潤,出塵不染,如聖光降臨。比莎拉布萊曼少了多餘的人工混音,更純粹純淨;比海莉少了造作,真實脫俗。
2025年6月15日 星期日
2022年2月4日 星期五
【陳年舊作】創作的生命
圖學的羅老師是一位非常傳奇的人物,他常常在課堂上分享他的人生智慧,偶爾也會分一些公關的繪本給我們。前幾天,我將這些繪本帶回家給母親看,母親一頁頁的翻過,逐篇說出作品的好壞,以及對這作品的感想。母親向來是用「心」去感受人事物,對於這些作品,也是一樣。母親看完繪本,覺得那些作品非常一般,就連我以往一直說起的羅老師,也是一個模樣。
2021年9月11日 星期六
2021年7月31日 星期六
2021年3月29日 星期一
2021年3月22日 星期一
2020年9月14日 星期一
2020年2月12日 星期三
【陳年舊作】散文-〈故國夢,江湖情〉
本文寫於2013年9月,是「第三屆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」參賽作品。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徵文比賽,但後來發現裡面水很深,於是就再也不參加徵文比賽了。因此也是我最後一次參賽。
2020年1月9日 星期四
2020年1月2日 星期四
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
【清韻閒話】悠遊人間,不過用三家思想
對於努力可得的,用儒家思想,
強求不來的,用道教思想,
但為何有人求之不得,有人唾手可得?
苦思不解,茫然若失,
看遍人間百態,然後領悟佛家思想。
用此三家處世,就可安然自在,無處不從容。
本文記於2019/8/30
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
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
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
2019年9月19日 星期四
2019年7月11日 星期四
【科學掃盲】中醫不科學?其實這種思維才不科學!
清朝末年,西風東漸,許多傳統都受到質疑,而爭論到今的一項古老知識就是中醫。
西醫夾著西方文化的強勢,以及以機械論為基礎的科學教育,使得一般民眾常認為只有當今科學能解釋的才是對的,解釋不出的都是迷信。殊不知這才是迷信!
科學的精神在於解釋現象,了解萬物的法則,若不能解釋,就是科學的不足,所以科學才會日新月異,往上探索宇宙,往下探索量子,然後感嘆知識浩瀚,人類渺小。所以科學家不會去否定已經發生的現象,會用個人熟悉的科學去否定現象的都是不懂科學!
而醫學其實也不是科學!科學的前提是能創造同樣條件重現現象,醫學不可能創造同樣病人,都是統計經驗,然後試圖用醫界所了解的科學解釋這統計結果!所以醫學不是科學,只是建構在統計學上的現象學!
一個由現象歸納出來的規律,可以有無限多套理論去解釋描述,只要講得通,就不能說錯!拿A套理論的甲部分去接B套理論的乙部分當然接不起來!就好比拿微軟去跑蘋果的軟體,當然會有問題,這不是軟體或系統不良,而是根本裝錯。
所以拿西醫理論去解釋中醫當然解釋不通,並非中醫不對,而是不「西醫」正確。全世界任何文化的傳統醫學理論當然也無法混在一起討論,並非他們的傳統醫學理論迷信,而是不「西醫」正確。畢竟只要能治病,就是統計經驗,療法就會流傳。
所以拿西醫理論去解釋中醫當然解釋不通,並非中醫不對,而是不「西醫」正確。全世界任何文化的傳統醫學理論當然也無法混在一起討論,並非他們的傳統醫學理論迷信,而是不「西醫」正確。畢竟只要能治病,就是統計經驗,療法就會流傳。
醫生不是科學家,一般民眾更不是,雖然醫生在治療時有必要說服病患,使病患依照醫囑配合治療。但以的人類的淺薄知識去否定廣大浩瀚的未知,那就不可取了!
本文原記於推特:
學醫學的都不是科學家,醫學都是建構在統計學上的現象學,而解釋現象可以有無限多套理論,只要講得通,就不能說錯。— 清絃子🇹🇼 (@qingxianz) 2019年6月22日
拿A套理論的甲部分去接B套理論的乙部分當然是接不起來,就好比拿微軟去跑蘋果的軟體,當然會有問題,這不是軟體或系統不良,而是根本裝錯。
(同意請轉)
2019年6月20日 星期四
2019年6月13日 星期四
屁話論
「屁」是身體排放出來的廢氣,完全沒有用,還有點臭,因此很容易帶給別人困擾。但為了維持身體健康,我們必須放屁。
人有時會吐些苦水,說說心裡的怨氣。這些話很可能沒甚麼用,甚至於事無補,因此很容易造成別人的困擾。這種話就是「屁話」。然而為了維持心理健康,我們必須說「屁話」。
雖說放屁是為了維持身體健康,但若太常放屁,這就有些問題。我們會說這人身體有毛病,或說這人吃的食物有問題。因此一個人若太常放屁,應該要檢查他的身體或飲食習慣。如果他周遭的人中只有他常放屁,那我們知道是他的身體有問題;若是他周遭的人都很常放屁,那麼他們的食物一定有問題。
同樣地,若某人太常說屁話,一定是他人心理或所處環境有問題,這時我們就要檢視這人心理狀態,或檢查所處的社會環境。如果他所處社會中只有他很常說屁話,那麼一定是他心理有問題;若社會當中有很多人都很想說屁話,或已經說了出來,那麼這社會一定有問題。
由此得知:由放屁習慣可以得知一群人的飲食習慣;由「屁話」習慣可以得知一個社會的心理問題。
本文記於2011/10/7
2019年4月2日 星期二
【以古觀今】古來從未有人「一手遮天」,都是一廂情願

本文記於2018/6/25
剛才在便利商店聽到兩個講台語的歐巴桑在聊天,起初在聊買衣服化妝品,後來就聊起了政治:
「說政府應該把錢拿來做一些對社會人民有益的事,拿錢去給一個只有一萬多人的小國做什麼?……」
「既然政府那麼有錢,公務員又不要18%,那麼把薪水還給人家吧!賴清德的家人也是公務員,竟然還說不要……」
「蔡英文買這個買那個,花的錢都是我們的……40萬也不是小錢……」
「厚~都沒有在執政…」
2019年3月30日 星期六
國民黨有性別歧視?
本文記於2015/5/15
最近家母因國民黨一直不將洪秀柱當作主將而為她打抱不平,認為國民黨有性別歧視。
我想或許真是如此,綜觀藍綠兩隊的首長出賽名單,藍隊只有男子單打和男子雙打,而綠隊有男子單打、女子單打和男女混雙。藍隊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隊伍,也有不少女選手,但卻遲遲沒有在首長大賽推出女將。我想這無關女將的戰力,憑藍隊的經驗和資源,不可能培養不出有實力的女將。該隊遲遲不讓女將參賽,難保沒有性別歧視之嫌。相較之下,綠隊的確比較男女平等。藍隊應該在首長大賽中推出些女子的組合,摒除外人對其性別歧視的疑慮;而為了隊伍整齊,也建議綠隊推出些男雙和女雙的組合。
2018/5/15回顧
美國最近吹起一股女權運動,揭發社會上的性別歧視、性騷擾,「#MeToo」的浪潮席捲全世界。看到三年前的這件事,真是感觸良多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