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終潤稿
這一段一開始有蒼塵三人舞蹈的段落。起初設定蒼塵三人不會跳舞,但後來覺得三人舞蹈七零八落應該很有趣,因此便這麼寫,但看起來太拙太囧。後來又讀史,李世民武功高強,唐朝兩大舞曲之一「秦王操」便是李世民的舞蹈,在當時只要武功好,舞蹈也是好的。而春秋戰國時代中國便有舞蹈,說三人不會舞蹈有些不合理,於是便讓三人跳舞,但因為中西文化而變成笑料。在這次的潤稿時,又將這一點強化。
銀葉失竊一段,大綱的策略節奏抓得不是很穩,起初大綱安排的是:事件→指點→結果→指點→結果→指點。當初在寫這一段的大綱時,便覺得抓不到感覺,但又不知問題在哪裡。正式寫時也與當初大綱預料的一樣,後來不斷修改中漸漸將指點的部分刪減,這次最後潤稿時,終於將指點的部分全部刪除,只將有用的前情以對話提出。這才知道原來指點的部分是冷場,沒有特別引人注意的橋段,也沒透露前情和線索。而刪除指點的橋段後,這一段主線就成了婆娑與索訶,然而並不會因為只寫兩人而落了蒼塵三人,因為兩人的動作和蒼塵三人有緊密關連,利用支線側寫主線,反而令讀者有推敲和知情的樂趣。
後來的樹下之戰、離村、回歸和最終戰寫得很精彩,幾乎沒有什麼需要更動的地方,令人訝異,一時回想不出為何有這麼些差別。
整段看起來,沒有當初想像的節奏混亂,蒼塵入村到事件發生前寫得很嚴謹,不拖泥帶水,算是個中規中矩的段落,事件到樹下之戰前節奏快速,讀者隨著兩人一起探索,雖然索訶兩人不明白的,讀者卻能推之一二,反而有希望兩人趕快開竅的慾望。
最後樹下之戰到回歸雖然文字較長,但節奏相較是緩慢的。這一段進行了三章,相當於全篇的一半。我讀《作家之路》時,便說轉捩點到結局之間的長度約為三分之一到一半,當時就很不解,三幕式結構開頭、衝突、結束三段應該等分,轉捩點便是從衝突轉到結束,因此三分之一比較合理。這一篇也算是《作家之路》的試作練習,現在看來才漸漸明白,轉捩點是發現解決問題的關鍵、思路或方法,這僅僅是個解決的開頭,而正將動手時,其實還是處在衝突當中,會先經歷一段衝突,而後漸漸戰勝對方,最後達到結局。
這一段有兩個層次的戰鬥,一為索訶兩人對上巫隹,第二為蒼塵等人對上天缺之氣。現在有種風氣,以為戰鬥場面不夠華麗便是差的。但是許多作品以現在觀點來看,的確不夠華麗震撼,但若以故事本身的情境而言,卻是不差。這不僅是時代的問題,而是整部作品的氣氛所帶來的心理標準。這次將兩個層次的戰鬥放在一塊,原以為索訶那場戰鬥會沒看頭,但實際看來,反而比蒼塵還要震撼。究其原因,原來索訶對上巫隹這場是突破角色的極限,並由平凡人的角度來看,在因雙方勢均力敵,衝突不斷堆疊,因此這段落感覺極為驚天動地。而蒼塵這一段看來較差,是因為蒼塵三人本身就不敵天缺之氣,被緊緊壓在下風,雖然術法較為華麗,但給人感覺就差了些。又以觀眾心裡學分析,索訶一戰因勢均力敵,上風和下風反覆,符合對比性心理程序。而蒼塵三人的局勢就很難堆出這樣的效果,若直接以天缺之氣的角度描寫其如何石破天驚,如入無人之地,其氣勢也不會超過索訶一戰。
在許多傑出的對戰橋段和作品中,都是以對比性心理程序將戰鬥的震撼感層層疊出。《灌籃高手》的比賽橋段中,以當事人眼前的局勢、場上對手的觀察、己方教練的分析、對方教練的分析、同伴眼前的局勢、當事人的回憶、同伴的回憶等多方面正寫或側寫這一球,導致最後這球投出之際,無論是成是敗,讀者都能感動落淚。雖然是二十年前的作品,現在看來仍是十分扣人心弦,一點也不會比現在流行特殊技法的差。因為特殊技法賣的是畫面和創意,而觀察、分析和回憶勾動的是讀者的感情。
因此畫面華麗與否,並不是橋段震撼與否的主因,震撼的是讀者的內心,而非感官,如果感官的震撼達不到內心,依然不會給人震撼的感覺。只有運用對比性心理程序,以各種角度多方面來襯托描寫,勾動讀者情感,才能達到心理震撼效果。
本文記於2015/11/17
修訂於2019/12/10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