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8月22日 星期四

【以古觀今】從〈朋黨論〉到政黨政治 論組黨利弊



宋仁宗慶曆年間,歐陽修、范仲淹等人推行慶曆新政,改革朝廷,得罪了不少人,被反對派指為「朋黨」。朋黨在帝制時代是個忌諱,大臣一旦結黨,很容易徇私舞弊,欺上瞞下。歐陽修、范仲淹等改革派雖光明磊落,一心為國為民,但為了推行新政,免不了要合作,自然落人口實。面對仁宗「朋黨」疑慮,歐陽修寫了流傳千古的〈朋黨論〉,以君子之朋與小人之朋來論利弊。雖弭平了宋仁宗的疑心,但卻阻擋不了反對派的攻擊。雙方爭執不休,最後落入意氣用事,「君子之朋」也成了「小人之朋」。歐陽修、范仲淹離開朝廷,慶曆新政以失敗告終。

帝制時代的忌諱,到了20世紀,卻成了一種流行的政治體制。仕紳以理想組黨,入仕朝野,影響國家。然而觀今世界政局,哪個政黨最終不都變成利益團體?原本的理想變成黨內意見、黨內立場,原本的戰友變成人情包袱、黨內利益;便是再有理想,也處處制肘,不能成事了。

子曰:「君子矜而不爭,群而不黨。」孟子曰:「獨孤臣孽子,其操心也危,其慮患也深,故達。」綜觀歷史,只有不結黨的「孤臣」,才能自始至終為國家社會做事。如北宋的寇準、包拯、范仲淹……。因為沒有團體,就不會被團體利益左右,沒有結交,就不會被私情綁架,沒有結黨營私,所以能一心為公,甚至放下個人得失,頂住既得利益者的攻擊,一心前進。

但有人說:「君子不黨,其患無援」。若無黨無派,進則孤掌難鳴,退則遭人圍攻,雖有抱負,也處處制肘,不能成事。但子曰:「德不孤,必有鄰。」又曰:「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」只要仰不愧於天,俯不愧於地,登高一呼,響應必眾。如近日館長陳之漢發起的反紅媒遊行即是一例(網紅「館長」陳之漢見國內媒體遭中共滲透,是非不分,尤其將香港反送中相反報導,憤而與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發起反紅媒遊行。雖無黨無派,也無動員資本,但響應者卻比政黨造勢還多上數倍。)寇準雖是孤臣,但能數度返朝,臨終託孤,便是因其孤臣忠貞,果敢善輔;包拯也是孤臣,而且剛正不阿,但能名垂青史,甚至戲曲稱「江湖豪傑來相助」。怎能說「無援」?因此黨人以黨為後盾,孤臣以天下為後盾。又有何懼?

又有人說無黨仕世途多舛,但結黨也未必平順,更多的是一時攀附,然後樹倒猢猻散。因此黨派與世途困達並無關係,所乘者時運,所憑者道義,如此而已!

孤臣一心為公,但往往後繼無人;然而黨久而生變,不但不能長久,甚至危害國家!黨爭一起,冤冤相報何時了?東漢敗於士大夫與宦官黨爭;唐朝敗於李林甫、楊國忠打擊異己;北宋敗於新舊黨爭;明朝敗於東林黨爭……少有興國,多是禍國!

組黨雖有一時之利,但卻是百年之弊!能託付江山社稷的,還是只有孤臣而已!


相關文章:
【學史雜記-宋】寇準貶官記
【學史雜記-宋】心若不正,神仙難救
【學史雜記-宋】寇準晚年的君子小人之爭
【學史雜記-宋】包公不是奇人
【學史雜記-宋】慶曆新政的敗北
【學史雜記-宋】歐陽修為范仲淹寫神道碑風波
論柯文哲組黨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下一篇:
較新的文章
首頁 上一篇:
較舊的文章